做工作室,为什么说“小有小的好”?
最近拿到大部头《Brand 7》,这本连续出版了7年的品牌设计书,今年真的是巨型啊,类似于牛津字典的厚度,同时还有四本牛津字典那么大,实在是太不方便阅读了。不过还是“扛着它”翻开了一遍。
最前面开篇的文章,谈论的是这一期的主题,全球优质又小型的“小工作室”,也被他们称为“小势力”。编辑采访了世界范围内那些最棒的小工作室,得出来的结论却让人乐观:他们正以这种独特的姿态改变着创意行业,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
随手摘录了一些书中的句子,并整理了一些平时里我们也关注的小型工作室的作品和图片,分享给大家。世界上美妙的事物,并不是越大越好。
什么样的规模是小型工作室?
为了更加容易界定采访对象,这本书里把它定义为:有3至10名成员并且曾三次或以上为财富五百强企业服务的小型工作室。
“每当被“Google与某位新锐插画师联手……Hermes与设计师 Morgan Maccari合作……”诸如此类的资讯吸引时,我们会注意到这些创作人往往是一位自由职业者,或仅仅领导着一间3至10人的小型工作室。”
● 位于雅典和伦敦的设计工作室BOB,全体成员只有7个人,以及一只担任首席安全官Bobos,一只狗。
在欧洲和北美,这些小型创意机构发展很蓬勃。有的时候,人们甚至是刻意保持着这种小规模,与世界上所有的“大”型审美对抗。这些小工作室,拥有很多共同的特征,比如:
☀都是由一至两位知名创意人领头,这些“老板”们对生活有着极致的追求,以至于可以为了休假、旅行而关闭工作室;(听起来好屌啊,不过这里主要是指Sagmeister&Walsh 的创始人施德明。其他小工作室时间上也是很靠谱的~)
☀为了保证作品的质量和工作室声誉,不惜拖延合同时间,(听起来也真是太屌了)。
☀大部分工作室还有另外一种角色——创意实验室,他们在完成商业合作之外,还进行大量实验创作,比如巴黎Bonsoir Paris、伦敦Troika、纽约2×4等工作室便是如此。这些实验创作往往也会被客户在后期看重,并运用于商业之中。
此外,有些大型创意机构,如W+K、Landor,也收购了很多具有潜质的小型独立工作室,同时却让他们保持独立、小型的工作室规模。
属于Landor的悉尼独立工作室Re以及W+K在波士顿不为人知的设计工作室G等都是典型的例子。
● 悉尼的独立工作室Re的幕后英雄和他们创作出的作品。
同样的例子还有伦敦著名创意公司Wolff Olins,他们在欧洲和美国网罗了一批出色的公司及个人进行创作。比如他们承接了微软的全新品牌视觉形象传播项目,于是这样分工:
“包装造型出自著名大型创意公司IDEO,包装视觉图形则来自德国一家只有三个人的工作室Color and The Kids,广告画面及视频由“创意个体户” Todd Selby完成,品牌标识由Pentagram旗下的Paula Scher工作室设计。”
● 由三个人组成的德国设计工作室Color and The Kids,在微软项目中主要负责视觉图形的设计。
● 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Todd Selby是个创意多面手,他做过不下10余种工作,能画画,又擅长摄影和导演,他成立了自己一个人的工作室The Selby,一手包办了广告创意和视频等工作。
● Pentagram旗下的Paula Scher工作室则以设计品牌标识见长。
文章中还采访了伦敦知名小型工作室Johnson banks,从1992年创建以来,他们一直保持着10人以内的小型工作团队。创建人Michael Johnson曾在全球许多家大型创意机构呆过,可是自己的工作室,却刻意不让它“长大”。他认为:
“小型工作团队可以更出色、高效地完成项目。客户把工作交给像Pentagram这样的大型设计公司,实际也是把设计工作交给一个由5到10人组成的设计小团队完成的。”
“大部分客户还是更愿意接触到公司的关键人物,比如创始人,创意总监,资深设计师等。而不是大公司那样,客户经理领着一群人无休止地开会。小型工作室的优势在于每个人都是精英!主创人员无需如大企业负责人那般管理杂物而无法专注于创作。这样’紧凑性’的工作方式对设计师来说是一件好事,设计师在项目的进程中,穿插于文案、设计、策略等多种职业角色。”
● Johnson Banks出品的一系列作品。
美国著名设计师施德明也有几乎相同的观点。
他曾在Ogilvy&Mather这样的大型创意机构工作多年,离职后创建了自己的小型工作室Sagmeister & Walsh。他的导师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建议:保持小型工作室规模,把更多的经历专注于创作。
谈到为什么不喜欢大型创意公司时,他说,小型团队有利于专心投入做自己喜欢的设计,项目完成后非常有成就感,而大公司有各种杂物,多个部门横穿纵插,纵横分散性工作状态浪费很多时间,让人无法专注于设计,让本来简单的事情变得更复杂了。
● Sagmeister & Walsh的主理人施德明和Jessica,2012年,他吸纳了才华横溢的女设计师 Jessica Walsh 为合伙人,并更改了公司名称。他们已经把自己打造成了艺术界响当当的创意品牌。
● Sagmeister & Walsh的代表作品。
施德明的工作室很少大客户,服务对象都是些有创意的小型公司。他讲了一些非常直接,又很有道理的话:
“我们只为比我们聪明的人服务,愚蠢的人就会产生愚蠢的问题,做出愚蠢的产品……对承接项目我们有一定的选择,不会为了业绩而大量承接。直接与企业的CEO对话,对合理开展项目工作有很大作用,能混到CEO这个级别,很少有脑筋搭错的人。我们不和不靠谱的人共事。”
● Sagmeister & Walsh位于纽约的白色调工作空间。
讲到工作方法,施德明说:“思考问题一定要站在客户的角度,因为你不是在创作一件随心所欲的艺术品。应该以客户最关注的角度去展示方案……我从来只给客户提供一个方案。”
● 成立于2007年的巴塞罗那设计团队Hey studio,出品过很多令人惊艳的作品,但8年来始终保持着10人左右的精巧团队。
欧美之外,实际上日本的小型工作室也自己的特点,甚至走向更加极致。
“比如仲条正义,他的一生都与《花椿》、资生堂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联。他带领两三位助手,从1970至今,40年如一日,为资生堂创作品牌文化杂志《花椿》,全球仅此一例!还有佐藤可士和与优衣库的关系,已故的设计大师田中一光与无印良品的关系也是如此。”
● 40年来日本设计大师仲条正义担任《花椿》艺术指导时创作的封面。
对于大多数公司创始人而言,创建公司的初衷是把公司做得强大,源远流长。但很幸运的是,世界上并非一种规则,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同一种规则。上面这些“背道而驰”的创意人和他们的小型工作团队,在多元化的世界中扮演着充满个性魅力的角色,用他们独特的方式,诠释着“小有小的好”。
*以上文章,有大部分文字资料来源于《Brand 7》, AM负责主题重新编辑和图片整理。
(——完——)
推荐阅读
☟
制造小而美的惊喜
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摄影师们告诉你,他最爱的摄影书是哪本
一份由全世界的设计师为你定制的旅行攻略
***
* 点击“阅读原文”访问AM.CREATIVE网上店铺。
* 转载事宜请联系 we@amcreative.com.cn,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。推广合作请联系:QQ95459987。